首页 > 媒体报道

大豆育种领跑者张孟臣:我是“大豆代言人”

2023-01-28 02:11:00 作者: 来源:三亚南繁 海南网

1月14日,北方小年,吃完饺子,大豆育种专家张孟臣来到河北省农科院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弯腰用拐杖拨开大豆叶子,查看长势。“非常抱歉,13年前患了双侧股骨头坏死后,每次下地查看大豆,我只能这样观察。”张孟臣说。


为解决大豆种源“卡脖子”问题,今年张孟臣再来海南赴育种之约。“这就是冀豆17,在上个月的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行业评审中,高产优质广适大豆‘冀豆17号’选育及应用上榜。”张孟臣说,“成果取决于你到农田的距离远近。”


潜心40多年钻研大豆育种的张孟臣,育成大豆品种20多个,推广1亿多亩,不断突破选育高产量大豆……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孟臣被称为大豆育种的领跑者。“我要做大豆的代言人,充分利用南繁优势,选育出更稳产、优质,引领世界大豆行业发展的品种。”

微信图片_20230128141343.jpg

01
看到大豆种源被“卡脖子”他忧心忡忡
图片

谈起大豆,张孟臣介绍了令他高兴的一件事。


202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9108.1万吨,同比下降5.6%。但大豆仍然是占比最大的粮食进口品种,占2022年粮食进口量的62%。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进口大豆在1亿吨上下徘徊。


看着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大豆,如今每年的自给率不足20%,张孟臣忧心忡忡。


事实上,在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中,我国一度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是我们种子被‘卡脖子’,在产量和品质上与欧美国家差距不小。”张孟臣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二左右。


让张孟臣高兴的是,近两年,我国也在持续发力大豆产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争取大豆油料自给率得到较大提高。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尽管身体不是很好,但仍然坚守在大豆育种第一线的原因和动力。”张孟臣说。


大豆是国内外最大的植物蛋白来源,目前,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80%以上需要依赖进口。据测算,按照目前的大豆产量,我国需要种植8亿至9亿亩大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耕地资源总量有限,不可能无限扩种大豆。


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高产稳产的优质大豆品种,是张孟臣和科研团队一直追寻的科研目标。


02
历经15载育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蛋白品种
图片

在40余年大豆育种生涯中,为育成早熟、高产、优质新品种,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张孟臣提出“主茎型大群体”育种路线,终于突破大豆产量与早熟、优质结合的改良难题。他育成了以“冀豆7号”为代表的早熟高产夏大豆品种,改变了一年两熟制夏大豆低产历史,产量大幅提高。


“虽然产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每亩单产一直在120公斤左右徘徊,如果不提高亩产量,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还一样受限。”张孟臣对其团队科研人员说。


1月来三亚前,张孟臣接到另外一个好消息是,他们选育的“冀豆12号”种子,从河北运到湖北,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上茁壮成长。


“当经销商告诉我,‘冀豆12号’种子在当地供不应求,许多种植户对种子很放心,我心里甚感欣慰。”张孟臣指着一排大豆说。


认清我国大豆的现实后,张孟臣开始高蛋白大豆选育。


河北一年只能种植一茬大豆,为开展数代试验选育,缩短育种年限,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势在必行。


张孟臣在南北奔波中,经过六七代的试验,再经过初级、高级产量试验和区域试验,2001年,培育了15年的“冀豆12号”迎来国家审定。


经审定,最高亩产量达321.5公斤,蛋白质含量达46.48%,均超过我国超高产300公斤/亩和高蛋白45%两项大豆育种攻关指标。


“冀豆12号”是全国首个跨春、夏生态区审定推广的高蛋白大豆品种,为后续优质高产大豆培育开路。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十二五”来,“冀豆12号”一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蛋白品种。


03
解决大豆蛋白质与产量等性状负相关问题
图片

“虽然试验种植的大豆选育出高产、优势大豆,但大豆对环境反应极其敏感,产量与品质等性状还会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张孟臣说。


通过改良和培育,他们培育的大豆产量提高了,但蛋白质含量或含油量却随之降低。这让张孟臣很苦恼。


大豆适应性差,张孟臣培育出多个亲本组合,同时在不同地点播种,在各地均有较好生长表现的种子进入下一轮筛选。人工杂交效率低,张孟臣带领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实现自然杂交,将上千份种质资源聚到一起,通过选择技术创新,解决大豆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最终,大豆蛋白质与产量等性状负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日前,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大豆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团队”新培育冀豆系列品种植中,张孟臣团队育成的“冀豆17号”等大豆新品种,经两次田间测产,平均亩产量均在300公斤以上。“此次大豆新品种为解决河北省及黄淮海地区适栽品种缺乏问题奠定了基础,提升了我国大豆科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张孟臣说。


为解决豆腥味问题,张孟臣团队将“冀豆12号”育成国内外首个脂氧酶全缺失、高蛋白无腥大豆品种“五星4号”。


为解决大豆育种重复杂交困难与遗传基础狭窄的世界性难题,张孟臣利用大豆MS雄性核不育基因,创建了动态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及其轮回选择技术。通过多次导入,建立了以“冀豆12号”为主遗传背景的高蛋白大豆多基因聚合选择群体。并通过多回南繁加代等,育成了蛋白质含量高达48.72%、区域试验增产17.22%的“冀豆1258”等多个高蛋白品种。


04
成果取决于育种专家到农田的距离远近
图片

40余年,不仅创造我国大豆一个个纪录,也解决了不少世界大豆育种难题,怎么做到呢?


张孟臣回答:“成果取决你到农田的距离远近。”


41年前,刚到三亚进行大豆南繁加代时,种地、除草、施肥,收获、脱粒、晾晒等样样要自己动手。


白天,下田看大豆实验材料生长情况;晚上,回来分析总结资料。


2010年,张孟臣检查出双侧股骨头坏死,如果走路太多腿就会疼。他就拄着拐杖下田。“拐杖还能拨拉豆荚,看它的生长情况。”


2022年南繁季,张孟臣选育的大豆采收时,突然三亚出现大风大雨天气。当时,育种基地里就他一个人在。张孟臣拄着拐杖,拿起镰刀一拐一拐小跑冲进地里。


风雨中,张孟臣的身影显得尤为孤单。他干脆把拐杖扔在一旁,“再痛也要忍住。”


“张老师,我们来帮你收吧。”风雨中,两个福建来三亚搞科研的学生与张孟臣一起冒雨采收大豆。


每年冬季,三亚气温依然很高,张孟臣仍坚持到田间地头。一次,由于在大豆试验地里蹲太久,张孟臣起身时眼前一黑,晕倒在田里。过了一会儿,他清醒后自己爬了起来。


目前,我国大豆不仅总产量低,种出来的大豆品质也与欧美国家有不小的差距。


“在大豆南繁育种的路上,尽快选育出在全国推广种植亩产量达250—300公斤的大豆,才能解决我国大豆短板问题。同时,要选育出亩产量达400公斤的优质大豆,引领世界大豆行业发展。”望着试验田里绿油油的大豆,张孟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