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室

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室“十三五”工作总结

【字体:

一、承担课题情况

“十三五”期间承担各级各类课题5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及院级课题50项,总经费 2294.7万元。其中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子课题4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河北省重大成果转化、河北省财政项目等课题。

二、主要科研产出

1、论文与专著:在《Field Crops Research》,《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 8 篇,一级学报8篇。出版《冬小麦-夏玉米水氮耦合理论与实践》、《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群体特点及构建》、《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及关键设备》著作3部,参著著作2部。

2、获奖成果:获科技成果奖励2项,“黄淮北部小麦-玉米控水减氮高效生产技术与应用”2018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单位)。“黄淮海粮食作物轮作均衡增产增效技术体系技术研究与应用”201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单位)。

3、专利、标准和软件著作权:申报专利 29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2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2项,邯郸市地方标准1项。参加“谷子联合收割机”团体标准制定。“高效节水型夏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地埋自动伸缩式喷灌水肥一体化”2项技术入选省主推技术,

三、主要科研进展

1、针对强筋麦品质、产量与效率难兼顾的问题,研究明确了黄淮北部强筋麦品质变异的主控因素,定量了氮素与品质、产量及氮效率的关系,探明了不同筋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创建了产量、品质和效率协同提升的氮素运筹关键技术,集成了优质强筋麦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产量、品质、效率的协同提升。

2、针对气候暖干化变化趋势,研究揭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品种发育节律、产量构成和株型结构特征,提出了小麦迟播期限及冬前苗情指标。研究构建了小定额水分高效运筹技术,通过控制群体减少蒸腾耗水,补充后期土壤水分,提高花后用水比例,改善植株耐高温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实现小麦根水共位,源库协调和高产高效。研究构建的“小麦应对异常气候丰产稳产技术”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作简报。

3、针对玉米苗期干旱,研发出集北斗导航、清垄播种、卷盘式淋灌于一体的玉米对行淋灌技术,该技术改浇地为浇苗,亩灌水量20方即可实现全苗,比传统地面灌溉节灌水60%以上,轮灌周期大幅缩短,玉米通过早发快长,实现节水增产。农业农村部领导在邯郸市成安县观摩了该项技术的示范,给予高度评价。

四、基地建设与农村科技服务

主持建设宁晋山前平原粮食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了冀麦325节水小麦品种,示范了平移式淋灌、地埋自动伸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多种节水技术。核心区连续6年实现节灌水50%、节氮肥20%、小麦玉米年总产1528公斤/亩,亩增收300元。2017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代表观摩了宁晋基地,2017年和2021年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宁晋召开,宁晋基地已成为我省粮食绿色高效生产的品牌基地。

主持建设永年优质小麦玉米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对接永年博远粮油贸易公司和小龙马乡曹八汪村党支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共同创建了“农事服务360+”粮食产业化模式,示范推广了优质小麦绿色标准化生产、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玉米裹包青储等技术,带动了粮食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成为科技支撑型乡村振兴示范样板。